杂志铺第九届“未来作家杯”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指导单位:中国语文报刊协会     主办单位:杂志铺 教师苑
佳作展示
佳作详情

十大作品《寻找成长的黄金分割点》

作者:侯紫馨

指导老师:王志萍

学校: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第三中学校

刊登杂志:第九届“未来作家杯”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决赛获奖作品


《寻找成长的黄金分割点》

“好”与“非常好”,仅一字之差,却如同一道鸿沟横亘在成长之路上。当我们站在“好”的平台上,眺望“非常好”的巅峰,心中难免泛起疑虑:是安于现状,还是执着追求完美?


其实,真正的成长并非非此即彼的抉择,而在于探寻两者之间的黄金分割点。


这个黄金分割点,既不是对现状的平庸满足,也不是对完美的偏执追求,而是一种接纳不完美却持续奋进的成长智慧。


满足于“好”,或许会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失之交臂。长期沉溺于“好”的舒适区,人便会丧失突破的勇气与动力。恰似温水中的青蛙,在安逸中浑然不觉危险的逼近,最终失去跳跃的能力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言:“立身以立学为先,立学以读书为本。”倘若我们满足于“差不多”的心态,便难以实现真正的进步。在学习的征程中,在工作中,许多人因习惯于敷衍应付,待到幡然醒悟时,才发现自己的能力已被时代远远抛在身后。生命如潺潺溪流,奔腾不息,满足于“好”的静态评价,终将被时代的洪流无情淹没。


一味追求“非常好”,则容易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。完美主义者常常对自己苛刻至极,稍有瑕疵便陷入焦虑的泥沼。古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,为了飞向更高的天空,不顾蜡制翅膀的局限,最终坠入大海。北宋王安石变法时,盲目追求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”的激进变革,却忽视了现实的土壤,导致变法失败。当我们将“非常好”视为唯一标准,只会在不断的挫败中耗尽能量,陷入“求不得”的痛苦深渊。


那么,究竟如何在“好”与“非常好”之间寻得平衡呢?


真正的成长,是在“好”的基石上不断雕琢。孔子倡导“中庸”,亚里士多德主张“适度”,二者皆强调平衡的精妙。“好”与“非常好”之间的广袤空间,蕴含着无限的可能,是成长的绝佳舞台。成长并非非黑即白的简单选择,而是一个动态调整、循序渐进的过程。我们应先扎实做到“好”,再稳步向“非常好”迈进。王阳明曾说:“在事上磨炼。”每一次细微的进步,都是在“好”与“非常好”的微妙区间中,找到更契合自身的位置。


接纳当下的“好”,心怀“更好”的信念奋勇前行,才是成长的真谛。“好”是扎根现实的肥沃土壤,“非常好”是向着阳光伸展的枝桠,我们应在这土壤与晴空的交融处,绽放生命的活力,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黄金分割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