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志铺第十届“未来作家杯”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指导单位:中国语文报刊协会     主办单位:杂志铺 教师苑
佳作展示
佳作详情

十大作品《换个角度看世界》

作者:徐筱榕

指导老师:阚金瑞

学校: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

刊登杂志:第九届“未来作家杯”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决赛获奖作品


《换个角度看世界》


厚重的云层如巨大的幕布,遮蔽了阳光的模样,让人难以捉摸那隐藏在背后的光明。唯有当我们如飞鸟般飞跃云层,才能惊喜地感受到黑色云层之上的蓝天白云,那是另一片广阔的天地。很多时候,我们所处的高度决定了视野的广度,而观察的角度则决定了思维的深度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有言:“物无非彼,物无非是。”世间万物,本就没有固定不变的“彼”与“此”之分,所谓的样貌,不过是凝视者基于自身立场和视角所框定的镜像。唯有勇敢地挪动脚步,灵活地转动视角,那些被惯性思维遮蔽的细微之处,才会如破晓的微光,渗出文明与智慧的熠熠光辉。


真正的视角转换,绝非简单的情绪调整,而是一场对认知体系的深度重构。古往今来,无数智者早已参透这层玄机,用他们的实践为我们指引方向。黄仁宇在《万历十五年》中,毅然跳出“道德评判”的陈旧窠臼,以“数目字管理”这一全新视角审视明代财政,终于洞悉“以道德代替法制”的制度困局,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。恰如王阳明龙场悟道时,从“格竹致知”的偏执执念中毅然转身,方悟“心外无物”的真谛——心之所向,便是世界所向,内心的转变带来了对世界全新的认知。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两度观江,初叹“哀吾生之须臾”,为生命的短暂而悲叹;再悟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”,将个人的悲欢置于天地时序的宏大背景中重新审视,终得通透豁达,实现了精神的升华。


自然界的奥秘与启示,早已被先哲们敏锐捕捉并写入经典典籍。《周易》言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,这一智慧在自然界中得到了生动诠释。沙漠中的胡杨,旅人见之,往往感叹“生而不死一千年”的苍凉与孤寂;而植物学家却能从其坚韧的姿态中,读出“耐旱基因”的进化密码,看到生命适应环境的智慧。深秋的落叶,杜甫吟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,抒发着悲秋的情怀;而《齐民要术》里的农人,却正算着“落叶腐殖三寸,春田肥力增半”的生计,从落叶中看到了土地孕育生机的希望。就连月亮这一意象,既承载着李白“举头望明月”的悠悠乡愁,也被张衡在《灵宪》中拆解为“月光生于日之所照”的天文真相,展现出科学与诗意交织的魅力。所谓经典,不过是前人在不断转换视角的过程中,淬炼出的认知结晶,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世界的多元视角。


人生的困顿时刻,更需要借助经典的视角来破局。司马迁遭腐刑之辱,却能作《史记》这一千古绝唱。他在《报任安书》中言“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,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”,正是将个人的屈辱置于“发愤著书”的历史长卷中,从绝境中见出使命,实现了精神的超越。史铁生在轮椅上读《庄子》,从“安之若命”里悟透“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”,终以文字为生命拓出疆土,在困境中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;贝多芬失聪后,揣着《荷马史诗》中奥德修斯的坚韧,在寂静的世界里听见“命运的敲门声”,用音乐奏响生命的强音。他们不是没有见过深渊的黑暗,而是借助经典的火把,在深渊的另一面照见了璀璨的星空,找到了前行的方向。


视角的转换,从来都不是对现实的否定,而是对存在意义的扩容与深化。《老子》曰“反者道之动”,反向凝视,恰是接近真理的路径。那株在墙角挣扎的野草,在有些人眼中或许是杂芜,是应该铲除的对象;但在另一些人的视角里,它或许是《诗经》里“野有蔓草”的生机,是自然生命力的顽强象征。那场打乱行程的暴雨,有人觉得是阻碍,破坏了原本的计划;而在懂得欣赏的人眼中,它或许是《菜根谭》中“雨余观山色,景象便觉新妍”的契机,是带来全新风景与感悟的机遇。就像一枚古钱,一面是“通宝”的功利价值,一面是“开元”的岁月印记,二者相辅相成,合在一起,才是完整的时光画卷,展现出多元的视角才能领略世界的丰富。


纵观人类进步史,同一方向的量变固然能带来一定的积累,但全然不同的“升维”视角才更具备划时代的意义。我们以“电车”更换赛道,全面替代和超越“油车”,正是从能源与环境等全新角度出发,为交通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,开启了绿色出行的新时代。


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,只是近现代经历了落后沉沦的磨难。在我们民族崛起的过程中,起初是追赶者的心态,努力学习借鉴他国经验;而后来必定要领跑,以自信的姿态引领世界发展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必定要在充满自信的同时保持“人间清醒”,不断审视自身的不足与优势。我们的思想需要永远领先于探索的脚步,在正确的方向之下,主动换一个更新更高的角度,以多元的视角审视世界,这是我们永恒的课题,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。让我们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,在多元的视角中探寻无尽的智慧与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