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十大作品《在“好”与“非常好”之间》
作者:王子予
指导老师:罗茜
学校:乐山市市中区海棠实验中学
刊登杂志:第九届“未来作家杯”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决赛获奖作品
《在“好”与“非常好”之间》
书法老师常说,一幅字的精妙之处,往往隐匿于墨色未及的留白之中。犹记初学楷书时,我总痴迷于将每一笔都雕琢成“非常好”,横画如铁丝般僵直,竖钩似锋芒般锐利,却让书法失了原本的气韵。后来我才懂得,真正的成长,并非在“好”与“非常好”的两极间盲目狂奔,而是在二者之间的广袤天地里,探寻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。
初二那年,我是“非常好”的狂热追逐者。为使错题本臻于“完美”,我搜罗各式笔墨标注,甚至用尺子画出整齐边框。彼时,笔袋常被工具填满,解一道题耗时半小时。某个深夜,望着工整的错题,我蓦然惊觉,连最基础的公式都记错了——原来,我只顾追求形式上的“非常好”,却忘却了学习本身应有的“好”。
这种对“非常好”的执着,在学习画画时达到极致。为绘出心中的星空,我购置最昂贵的颜料,依着教程临摹梵高的《星空》,可画出的星星生硬呆板,如同拼贴。美术老师指着我最早那幅用普通水彩绘制的星空说:“瞧这随意晕开的色彩,带着笨拙的灵动,这才是绘画的核心,才是好的状态。”凝视着那幅不完美的星空,我恍然大悟,刻意追求极致,反而会遗失最本真的东西。
初中时学弹钢琴,总被老师批评“不够投入”。为达到他口中的“非常好”,我将《诀别书》乐谱贴在墙上,吃饭默念节奏,睡前心系指法。可越是想把每个音符弹得完美,手指就越像被禁锢的鸟儿,弹得磕磕绊绊。深夜,客厅传来悠扬琴声,那声音与我弹的截然不同,透着一股自由的气息。走进客厅,见父亲在演奏,他的指法并不标准,却弹出了我心中的完美。如月光轻拂湖面,父亲说:“先用心弹好,再去追求非常美好。”过度追求完美,反而失了最初的灵气。
暑假在爷爷的木匠铺帮忙,让我真正领悟了这句话。刨花推过木料,爷爷总会留下半毫米的余地,他说:“太完美反而不好,太阳晒久了,就会开裂、变得脆弱,木头也需要‘呼吸’。”望着那细密的木纹,我忽然想起自己的星空——那些刻意的色彩,不就像被刻度刨光的木头,失了原本的质感?
原来,成长并非从“好”到“非常好”的冲刺,而像爷爷刨木头时留下的余量,像普通水彩绘就的星空,像随意弹奏的乐音,像处理错题时的失误。那些看似不完美之处,恰恰是成长最真实的印记。
“好”是起步时的勇气,“很好”是跋涉中的沉淀,“非常好”则如星空,指引着远方的方向。成长,便是在漫漫征途中,走出属于自己的路——既不困于“好”的安稳,也不迷于“非常好”的虚幻,在每一步的精进中,慢慢靠近心中的光。毕竟,珍贵的并非某个终点,而是那浸透辛勤汗水的过程本身!